奇书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九章(第1页)

“闭嘴!”

朱元璋瞪了一眼提出暗杀论的朱樉,这人怎么学不会识时务。

“等水镜的内容放完,朕让你讲个够!”

朱樉不情不愿地住口,但对水镜接下去的内容没多少兴趣了。

那会他已经死了,还能有他什么事。

【之前说了,建文帝在削藩一事上,把鱼与熊掌都扔掉了。

先是该蛰伏时,他选择接连削了五位藩王。

建文元年,燕王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反了。

这时,建文帝派兵围剿,又定了一个古怪的调子。

他说:“昔萧绎举兵入京,而令其下曰:‘一门之内,自极兵威,不祥之极。

’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,务体此意,毋使朕有杀叔父名。”

建文帝究竟想不想杀朱棣?是仁慈心作祟,还是不想承担弑杀叔父的名声?更关键的是,出征队伍会怎么理解这话?

往光明了想,皇上顾忌亲情,最好是活捉或让燕王自己投降;

往阴暗了想,战场上刀剑无眼,万一谁能杀了燕王就是斩草除根,但皇上绝不会承认这是他的本意。

不论哪一种理解,这种命令一出,好处都是建文帝的,黑锅由手下背着了。

建文帝的这番话,淋漓尽致地表现了“既要、又要、还要”

但我们都知道没有绝对实力碾压,想要的太多,反而会什么都得不到。

当时两军对垒,建文帝下达了耐人寻味或者说模棱两可的旨意。

是贪心太过,还是刚愎自负地认为一定能顺利拿下燕王,所以做一做面子工程也无妨?】

此时,宁王朱权忽而出声。

他今年十五岁,只比朱允炆小几个月。

话不多,就讲了一句。

“黄子澄,我记得他是探花出身,这经史子集学得想必不错。”

既然学得不错,岂会不知汉景帝下旨削藩后,七国乱起。

朱允炆的准备时间远远不比刘启。

刘启在七国乱起时,手下有周亚夫。

朱允炆用的又是谁?他凭什么硬抗藩王们?

有的话不能说得太直白。

旁观这些年朱元璋的执政手段,如果他决定上朱允炆继位,只怕会提前清扫了开国时的那一批武将勋贵。

建文帝最开始用李景隆活捉了朱橚,是打了对方措手不及。

接下来连削五位藩王,已经表明新帝态度,藩王们已然戒备重重。

那时,谁领兵去征战燕王都要凭实力对抗,谁能胜任?

李景隆吗?

其父李文忠是个人物,年少从戎,骁勇善战。

平定江南,又北伐漠北。

李景隆子承父业,年少就熟读兵书。

本月排行榜
本周收藏榜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